
對於航天科技有研究的王福權認為,在當今美國要「重返月球」、建立月球空間站,其它國家也競相探測月球的大背景下,人們更是不能忘懷阿波羅載人登月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科學、技術、經濟、生活和甚至精神等帶來的巨大影響和促進作用。他說,就目前來看,美國「重返月球」計畫還將大量借鑒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的經驗和技術,許多當年的方案和技術即使在今天也不過時。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將繼續在各方面對全球影響多年,影響幾代人。
王福權指出,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1969年7月20日首次實現了登月的理想,太空人阿姆斯壯和奧爾德林駕駛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靜海區,並相繼走出艙外,在月球上邁出了人類的第一步, 引起全球震動。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飛船,其中5次成功,共有12名太空人先後登上了月球。
王福權表示,阿波羅計畫獲得的成功和取得的成就具有偉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 在政治上,它終於使美國在航太技術的許多方面確立了領先地位,產生了極大的聲譽。
- 在科學上,它使人類對月球及近月空間有了首次直接的研究和認識。
- 在技術上,取得了許多突破,不僅為後來的航太計畫奠定了基礎,而且廣泛地用於國民經濟領域。
- 在工程管理上,美國航空航天局因此取得了一系列寶貴的大型工程計畫和管理的經驗。
王福權分析,該工程的實施,帶動起了美國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遙控作業、無線電制導、超高強度和耐高溫合成材料、新型電子電腦、藥物及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他說,後來,該工程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和遙控作業等許多技術成果又轉移到民用,促進了科技與工業的整體發展與繁榮,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畫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與社會效益。
此外,王福權在文章中也提道,美國在20世紀後10年能夠保持高速、高效增長,很大程度得益于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派生出的約上千種應用技術成果或專利在經濟領域的應用,美國領先于世界的資訊、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很大部分來自對月球探測技術的消化、 優化和二次開發。